1931年深秋时节股投网配资,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的训练场上尘土飞扬,震天的喊杀声在群山间回荡。数百名红军战士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在秋日的阳光下挥汗如雨地操练着。他们个个神情专注,动作整齐划一,刀锋划破空气发出嗖嗖的声响。站在队伍最前方的团长许世友更是威风凛凛,他挥舞着特制的大刀,一招一式都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刀光闪烁间尽显少林功夫的深厚功底。
就在训练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戴着圆框眼镜、身着整洁军装的年轻人缓步走进了训练场。他身材修长,面容清秀,与周围粗犷的战士形成鲜明对比。这位年轻人不仅没有避开刀光剑影的危险区域,反而站在场边仔细观察,不时还出声指点战士们的动作要领。他说话时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显示出良好的教养。
展开剩余81%许团长见状,浓眉立即拧成了疙瘩。他猛地收住招式,大刀铮的一声插入地面,怒喝道:喂!那个戴眼镜的!谁让你在这儿指手画脚的?这一声吼如同炸雷,惊得训练场瞬间安静下来。战士们面面相觑,连秋风吹动树叶的沙沙声都清晰可闻。那个年轻人却不慌不忙,抬起头冲着许世友微微一笑,镜片后的目光温和而睿智。
这时,许世友身边的警卫员们脸色骤变,急忙凑到他耳边低语:团长,这位是新调来的陈赓师长!许世友闻言顿时僵在原地,黝黑的脸庞涨得通红。他怎么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文弱的年轻人,竟是自己顶头上司!
说起许世友,他1905年生于河南信阳一个贫苦农家,八岁就被送到少林寺习武。在寺中,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功,寒冬酷暑从不间断,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1927年参加革命后,他更是将少林功夫与实战相结合,在多次战斗中屡建奇功。他坚信武艺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因此对部队的武术训练格外重视。
这次训练,许世友特意挑选了百余名精壮战士组成大刀队。他亲自示范少林刀法的精髓,要求战士们不仅要练好招式,更要培养临敌时的胆识和应变能力。正当训练渐入佳境时,却被这位不速之客打断,难怪他会如此恼火。
令人意外的是,陈赓师长并未动怒。他整了整军装,从容地走到许世友面前,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许团长好大的火气啊,连师长都敢吼?虽是玩笑口吻,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其实陈赓绝非等闲之辈。他1903年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军人世家,祖父是晚清武显将军。从小在严格的家教下,他不仅熟读兵书,更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922年加入共产党后,他凭借过人的军事天赋迅速成长。这次调任34师师长,他早就听闻许世友的威名,对这位少林猛将颇为欣赏。
见师长如此大度,许世友连忙立正敬礼,详细汇报训练情况。陈赓听完非但没有责备,反而赞许地点头:好!继续练,把战士们都练成'刀枪不入'的铁汉!这番话让许世友心头一热,对这位新师长顿时生出几分敬意。
此后,陈赓经常亲临训练场。他不仅支持许世友的大刀训练,还亲自指导战术配合。两位将领一文一武,配合默契:陈赓讲解战略战术时引经据典,许世友示范动作时虎虎生风。战士们都说:跟着两位首长,既能学文化又能练武功。
许世友如此执着于大刀训练,实则是形势所迫。当时红军装备简陋,每个战士平均不到五发子弹。在1931年春的柳林河战斗中,许世友就带领大刀队夜袭敌军,用冷兵器突破了敌人的机枪封锁,创造了大刀破机枪的经典战例。此战后,上级特别批准他组建专业的大刀队。
在随后的黄安战役中,陈赓将最关键的任务交给许世友。战斗打响后,许世友挥舞大刀冲在最前,战士们紧随其后。他们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敌军阵地,然后突然发起冲锋。寒光闪处,敌军顿时阵脚大乱。战后陈赓拍着许世友的肩膀说:好个'许和尚',你这大刀比我的机关枪还管用!
私底下,两人也常切磋武艺。陈赓虽看似文弱,但家传的南拳功夫相当了得。他们或比试拳脚,或讨论刀法,常常练到月上中天。在这种交流中,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上拟调许世友任副旅长。起初他因职务不升反降而闷闷不乐,但听说旅长是老战友陈赓,立即转忧为喜。重逢时,陈赓一句少跟我摆官架子的玩笑,让许世友彻底放下心来。在之后的抗日战场上,这对黄金组合屡创佳绩,许世友更是在胶东地区打出了威名,被毛主席赞为打红了胶东半边天的虎将。
发布于:天津市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