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军事学府,肩负着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重大使命。它培养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众多著名军事将领,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数十万黄埔毕业生浴血奋战的摇篮,创造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抗战传奇。自1924年建校以来,直至1949年停办,随后1950年在台湾高雄凤山复校,黄埔军校为中华民族输送了大量卓越的军事人才。尽管1949年国内战争决定了中国两种不同的历史走向,成为后人评说的焦点,但黄埔学子在抗战期间的英勇贡献股投网配资,永远值得铭记。
1950年黄埔军校在台湾复校后,蒋介石特意以10位黄埔优秀学子的名字为校区内的10栋教学楼命名,以表彰他们在抗战中的杰出表现。今天,笔者将带大家详细回顾这10位黄埔军校的杰出毕业生,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欢迎各位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补充和指正。
第一栋:之奇楼
展开剩余81%戴之奇,贵州兴义人,陆军中将军衔,1904年出生,别名子奇,是黄埔军校第二期的毕业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他调任陆军第103师副师长,积极参加了淞沪会战。面对日军进攻湖南,他在常德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1945年又被调往四川,继续抗击侵略。
第二栋:安澜楼
戴安澜,安徽无为市人,陆军中将军衔,1904年生,别号海鸥,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抗战期间,他领导部队参加昆仑关战役,成功击毙日军中村正雄,还参加了对日同古会战以及收复棠吉的重要战役,战绩斐然。
第三栋:绶春楼
熊绶春,江西南昌人,陆军上将军衔,1907年出生,别号林森,是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生。抗战期间,他屡建战功,尤其在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中,率领以第九战区为主力的部队,在长沙一带对日军展开顽强包围和歼灭。
第四栋:麟书楼
刘戡,湖南桃源人,陆军上将军衔,1906年出生,别号麟书,故楼名“麟书楼”。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抗战期间参加了长城抗战和忻口会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战场上斩获大量敌军,战果显著。
第五栋:灵甫楼
张灵甫,陕西西安人,陆军中将军衔,1903年生,别号钟麟,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抗战期间,他参加了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及第四次长沙会战,带领部队在湖南湘乡至宝庆邵阳一线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表现英勇。
第六栋:仁杰楼
蔡仁杰,湖南常德人,陆军中将军衔,1902年出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抗战期间,他参与南京保卫战,长沙保卫战及常德、长衡、湘西会战,在宝庆邵阳的武冈、隆回、洞口一线修筑坚固工事,有效抵御日军进攻,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
第七栋:长青楼
胡长青,湖南临湘人,陆军上将军衔,1907年生,黄埔军校第四期工兵科毕业。1937年7月,他任第一师第一旅副旅长,参加了上海保卫战,并在江苏南部抗击日军。1942年,作为45师师长,他率部在太行山区展开游击战,有效阻止日军步步进逼,还参与了声名远扬的台儿庄战役。
第八栋:清泉楼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02年出生,别名邱雨庵,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工兵科。抗战期间,他参加昆仑关战役、兰封之战以及滇西作战,并积极参与打通战略性的中印公路,为抗战物资运输作出重要贡献。
第九栋:雨农楼
戴笠,浙江衢州人,陆军中将军衔,1902年出生,别号雨农,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抗战时期,他建立起覆盖缅甸的情报网络,成功侦破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的机密情报,为盟军赢得宝贵准备时间,贡献非凡。
第十栋:百韬楼
黄百韬,广东梅县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1900年出生,别名伯韬,毕业于中央陆军大学特三期。抗战期间,他主要担任参谋职务,先后在冯玉祥和顾祝同的部队中担任重要岗位,协助指挥多次重要战役。
这10栋楼不仅承载着黄埔军校的历史,也铭记着这些将领们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业绩。他们的英勇与奉献,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民族的复兴继续奋斗。
发布于:天津市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