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中的一段“史料”提到:“刘玉珠,女,军统特工,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山的机要秘书……军统北平站站长马汉山找到了漂亮年轻的机要秘书刘玉珠,并把她安排在戴笠身边配资盈利网,照料戴笠的生活起居。”这段文字在许多讲述军统故事的文章中被广泛引用,甚至衍生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描绘了刘玉珠作为一名风情万种的女特工的形象。然而,如果我们翻阅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保密局云南站站长沈醉的回忆录,就会发现,其中提到刘玉珠时,代词用的是“他”而非“她”。沈醉在回忆录中写道:“刘玉珠在临刑前大哭大叫,马还呵斥他,叫他不要在死前还闹出笑话。”这使得刘玉珠的性别问题变得扑朔迷离。
事实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文中使用“他”来代指女性曾引发过激烈的争论,认为这是一种性别歧视。而在早期,刘半农为了打破这种性别偏见,创造了“她”字,结果遭遇了不少非议。对于我们这些学过英语的人来说,“他”与“她”有着显著的区分,而为女性专门设立的代词,实际上是对女性的一种尊重。
因此,虽然沈醉回忆录中的“他”无法证明刘玉珠到底是男是女,但通过马汉山妻子的回忆,真相得以揭示——刘玉珠其实是个男性,且已婚。马汉山和刘玉珠被枪决的原因,绝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份问题,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开剩余75%马汉山的妻子华清曾写过一篇《军统大特务马汉三之死》的回忆文章,详细记载了马汉山与刘玉珠被毛人凤逮捕并被蒋介石下令枪毙的前因后果。华清回忆称,她与马汉三相识于1941年8月,当时她正从北平经陕坝前往兰州读书,而马汉三则受戴笠的指派,经陕坝前往兰州担任第八战区调查室主任。华清与马汉三由此结识,随后通过马汉三托人向她父亲求婚,并在次年秋天结婚,华清当时只有19岁。
华清在回忆中提到,1944年春,马汉三被调任军统局华北实验区区长,1945年日本投降后,戴笠将马汉三调任北平担任军统北平办事处处长,并授予了他北平的“劫收”大权。所谓“劫收”,就是以高价收购敌伪财产,这项工作相当肥美。在一次“巡查督导”中,沈醉曾亲自收到一栋洋楼、一辆德国小轿车和数十根金条,马汉三还送给沈醉一袋珍珠,沈醉不禁感慨:“这是些小孩子的玩意儿。”然而,沈醉从口袋里摸出珍珠时,心里已经猜到,这些圆圆的东西肯定不凡。
在华清眼里,马汉三是一个极为圆滑、精明能干的官场人物,他既能大方地收受贿赂,也能慷慨地送出礼物。华清曾亲眼见过汪时璟的妻子送来一件貂皮大衣,而黄南鹏的妻子则送来一幅画卷。马汉三的送礼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一部分古玩字画送给当时的权贵,另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名片送给与自己仕途相关的人,最后一部分则用来送给下属,俨然一位“权力商人”。
然而,马汉三与刘玉珠之所以被处决,背后的原因并不单纯与其贪污罪行或是否为汉奸相关,而是因为他们在政治阵营中的立场问题。沈醉的回忆中提到,马汉三在军统局里追随郑介民,而非毛人凤,且在最高层,马汉三倾向于支持李德公而非蒋介石。此举无疑让马汉三陷入了政治漩涡。
尽管如此,马汉三依然未能察觉到自己与毛人凤之间的微妙关系。在一次政治上对郑介民的“献礼”中,马汉三送给毛人凤一些“东珠”,这些“东珠”其实是日本人工养殖的珍珠,毛人凤对于这类“廉价货”的反应并不友好,因为这些珍珠无法与真正的高级珠宝相比。
此外,马汉三与郑介民的妻子柯淑芳也有过不少经济往来。沈醉曾在回忆录中披露,马汉三曾送柯淑芳大量珠宝和古玩,而这笔开支都由马汉三支付。在某次,马汉三甚至为郑介民修建了一座新房,并且在郑介民的生日时,帮助安排了盛大的庆典,柯淑芳也因此在公众场合大肆炫耀这座房产。
然而,这样的政治立场和经济交易并未能为马汉三带来安全保障。1948年春,蒋中正决定支持孙科竞选副总统,而马汉三却站到了李德邻一方,导致蒋中正的愤怒。李希晨等人被派往北平,开始调查马汉三与刘玉珠的“罪行”。随着对他们的调查深入,马汉三和刘玉珠最终被秘密抓捕,并于1948年6月30日被送往南京,最终在9月27日被处决。
马汉三的死,虽然可谓是罪有应得,但对于刘玉珠的性别之谜却依然存在许多争议。许多历史资料把刘玉珠描写成一位年轻貌美、风情万种的女特工,甚至在一些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有着戏剧化的演绎。事实上,刘玉珠只是一个四十多岁、已婚的男子,这种历史的“误写”恐怕会让刘玉珠在九泉之下感到一阵无奈。
此外,《潜伏》中的“玉座金佛”也源于马汉三的珍藏。沈醉曾亲眼见过马汉三和刘玉珠贪污的巨大财富,其中包括几尊重达几十斤的金佛,以及大量的珠宝和贵重物品。相比马汉三,天津的吴敬中只是一个“小角色”,虽然吴敬中因临阵脱逃被软禁了几天,但最终得以释放,原因在于他与郑介民有着深厚的关系,而马汉三则因为“站错队”而未能获得庇护,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发布于:天津市倍享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